我生于大湘西,成长于这一方水土。湘西州与怀化市青山相映、文化相融、人民相亲、根脉相通、民族相连。我的故乡凤凰,毗邻怀化市麻阳县,以往的出行,皆从怀化的交通要道出发,乘坐火车远行。这种缘分,从青年到成年再到暮年,怀化已深耕于我的芳华岁月。青山如黛,红色芬芳,古迹斑斓,古商洪江等等,一直在我的脑海呈现,且有挥之不尽的色彩。
怀化地处湖南西大门,古称五溪,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因境内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汇聚沅水而得名,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山峦水秀,风景如画,巍巍雪峰山,悠悠沅江水;这里历史烟云漫漫,素有“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红色称号;这里千百年来,浑厚的舟桨号子、朴实的民俗风情、归真的生活方式,筑起了汉、侗、苗、瑶、土等51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在各民族相生共荣的生命长河中,浸润着怀化这片肥沃的土壤。山河之上,生于斯、长于斯、报于斯,这里的人民坚韧执着,英勇无畏,根植于魂,枝蔓蓬生,繁花似锦。
话说怀化,天下福地。精彩故事,渗透身心。在此分享,我身临其境中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脑海中景象万千,视觉里泛着光芒。
展开剩余93%革命福地 通道转兵通道转兵纪念馆坐落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罗蒙山下,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实现伟大转折的开端,转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五年前的秋天,有幸陪同部队离退休老首长、毛泽民同志外孙曹耘山,以及耘山同志夫人、解放军北京309医院原大校主任医师唐双和一行来到通道,进行红色文化调研,考察了通道转兵的辉煌历程,深受教育。红色光芒,永远闪烁。
当我们走进一片庄重典雅的广场,仰望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侗族风韵与革命精神在此交织交融,顿时心潮澎湃,被古老美丽侗乡的红色之光所照耀。纪念广场前坪,栩栩如生的伟人雕像深深吸引着我们驻足瞻仰,这是通道转兵纪念馆的标志。我们在雕像前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影像。
接着,来到通道转兵主题陈列馆。主题陈列由“反围剿失利 战略转移”“通道转兵 生死抉择”“数风流人物”三个部分组成。从一盏马灯到一担皮箩,再到一副担架、一杆红军秤、一份万万火急电令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惊心激荡的故事。我们仔细端详了纪念馆馆藏文物1100余件、展出文物200余件、照片图表310张(幅)、运用文献资料150份、缩微影视15件(套)、雕塑10组、多媒体6个,“通道会议”这一红军长征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光辉历程。这次的革命教育,红色洗礼,烙印永恒。
民族福地 胜利之城芷江,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诗如画的地方,因著名诗人屈原吟颂的“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也被誉为“湘西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和平的胜利之城。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芷江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因“受降坊”这一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追忆历史、祈愿和平的重要场所。近三年以来,我往返芷江数十次,带着崇敬和向往走进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感受到了那穿越时空的和平之声。
步入纪念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见证胜利的“受降坊”巍然屹立,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1945年春,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在溆浦打响。当时日军集结数万兵力,进犯雪峰山一带,旨在争夺芷江机场,史称“雪峰山会战”,也称“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此战历经55天,以侵华日军惨败告终,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战役的胜利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代表在此签署投降备忘录,标志着中国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正式结束。
当我站在受降坊前,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年代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硝烟散尽是艳阳,2021年,芷江成为了我国继江苏南京之后的第二座“国际和平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铭记历史、庆祝胜利、珍爱和平的重要纪念地。飞虎队纪念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重要的辅助陈列馆,这里陈列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队员所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
此外,芷江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著名景点如天后宫、文庙等,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其中一座醒目的龙津风雨桥是明代所建,它巍然横卧于㵲水河上,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它全长146.7米,宽12.2米,历经沧桑400余年。该桥为生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㵲水东西两岸。我每次来到这里,都被其震撼,每一座古迹都有着自己神秘的传奇,每一处景点都流淌着历史的血脉,让我仿佛穿越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里。
我对芷江情有独钟,为了表达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热爱,牵头组织策划了文旅风情剧《侗情芷江》,于2023年7月19日在唯楚侗族文化园首演。该剧围绕侗家儿女“相识、相恋、结婚”的故事线索,在“行歌坐月”“偷亲骂婚”“侗族大婚”“葡萄熟了”四个篇章中将侗寨的淳朴民风、飞虎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展示了侗族婚恋习俗,也成为了芷江当地的文化名片。
同时,著名音乐唱作人亚伦帝尼倾情创作的同名主题曲《侗情芷江》,为游客带来了难忘的侗情之旅。而今,芷江以更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吸引着全国各地和世界的朋友。
人民福地 杂交水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怀化是全国唯一把种子当作城市口号的福地。怀化自然禀赋优越,稻作文化悠久灿烂。位于沅江北岸的高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大量炭化稻谷,将中国稻作史上溯至7000多年前。与遗址一江之隔的就是远近闻名的安江农校纪念园,在这所园内,最引人瞩目的是袁隆平题写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巨幅标语。
袁隆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便来到偏远的安江农校,从此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与团队顶着烈日、踩着泥水,在校园周边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历经1400多个日夜、上万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于海南发现“野败”,即野生雄性不育稻,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突破关键瓶颈。1973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在这里,他躬耕37年,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荣获共和国勋章,并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这场“绿色革命”从此改写了人类粮食史。
安江农校,是杂交水稻的源头,更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当人们在纪念园的稻田边驻足,“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壮丽景象时,那不仅是自然的赠予,更是袁隆平院士与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留给世界的“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永恒诺言。
如今,这粒种子仍在生长,且枝繁叶茂。安江农校纪念园依然承载着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使命,怀化职院的科研团队在这里持续探索,推动创新。新生代的科研工作者继承袁隆平精神,继续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接续奋斗,让袁隆平的愿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成为可期,得到更加绚烂的绽放。
一粒种子,它从安江出发,覆盖全球;它从创造走来,照亮未来。而这座纪念园,将永远作为人类文明的坐标——“世界稻,中国种,怀化源。”正是源于怀化的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绿色福地 山水画卷怀化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四周群山座落,中间遍布各种丘峦。一片绿色环抱,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把城市街道镶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青山于天地间伫立,碧水在城市间荡漾。
去年秋天,出差来到怀化,我登临宾馆露台制高处,俯瞰这座城市,一幅丰美的生态画卷,一城山水典藏的福地,一方归心所向的家园尽收眼底。生态之城,山水之间,凝聚着康养密码。怀化在群山环抱之下,71%的森林覆盖率,9412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30多处原始森林,63个重点景区。这座会呼吸的城市,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3000个,已跻身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和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列,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怀化绿得让人迷醉。通道万佛山、靖州飞山、会同鹰嘴界、洪江八面山、鹤城凉山、溆浦穿岩山,座座翠峰簇拥着连绵起伏的雪峰山。雪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云海与武陵山的晨雾交相辉映,以其雄伟的身姿震撼世人。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仙宫圣境。阳光洒落,山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里四季分明,春可赏花,山花烂漫,点缀着翠绿的山坡;夏可避暑,郁郁葱葱,是避暑的绝佳去处;秋可品果,天然果实累累,满山红叶似火,如诗如画;冬可观雪,银装素裹,宛如冰雪世界。
群山铸就了怀化雄浑的骨骼,江河赋予它流动的血脉。沅水如一条动脉纵贯全境,奔流洞庭。它汇聚了渠水、巫水、㵲水、辰水、酉水等支流,从而形成了“五溪水系”。沅江及其支流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洪江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湘、黔、滇、桂、鄂周边的物资集散中心,依托沅水这条黄金水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怀化洪江古商城。
我去过洪江古商城三次,领略了古镇因水而兴,因商而盛的历史变革,还有风雨犹存的街街巷巷、历史戏台、传统戏曲表演等,每次往返,我都会踏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抬头仰望两侧窨子屋的一线天,漫步于蜿蜒巷道,坐在石板路上休闲,享受微风带来的阵阵清凉。
今天,随着怀化国际陆港的快速发展,这座山城成为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西部陆海新通道70%的货物南下,通达东盟、链接全球。
文化福地 非遗璀璨怀化是一座多元文化名城,历经八千年文明,四千年苗侗沧桑,两千年历史剑影,积淀着怀化原始的农耕、祭祀、民族、建筑、高庙、巫傩、屈原、书山、驿道文化等。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怀化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沃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花瑶风情、巫傩戏曲、侗医苗药、山歌号子、铿锵鼟锣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化拥有740项非遗项目,1040位传承人,更有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非遗工坊等一批非遗示范项目,共同描绘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生动图景,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重点推介几项我记忆尤为深刻的非遗文化。
第一,通道侗锦。其历史久远,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传承至今。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厚重的品质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通道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她们聪明的才智和精湛的编织技巧,承载和演绎着本民族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
2008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粟田梅是侗锦织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全国劳动模范。她培训了几千名织锦爱好者,还成立了侗锦合作社,建成了全县最具规模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生产的侗锦远销新加坡、美国等西方国家,打造了集非遗传承、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她凭着一手娴熟的织锦技艺誉满神州,让非遗文化产业活了起来,更带动村民富了起来。
第二,侗族大歌。怀化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而闻名于世。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唤醒人们最真挚的情感。我在通道考察时,就被侗族大歌所吸引,旋律如此美妙,歌词如此有韵,声线如此宽绰,高音如此响亮,气息如此绵长,合声如此美妙,一切是那样和谐神奇。据了解,侗族大歌的形成与发展,与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侗族大歌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方式,也是他们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通道侗寨,有一位传奇的歌师潘萨银花。她自幼就具备音乐天赋,不仅嗓音甜美,而且有天赋的记忆力。从18岁开始,她就向寨里的青年男女传授侗族大歌,至今已带出1200余名歌手弟子。她的歌声如同山间清泉,纯净而悠扬,在她的传授下,侗族大歌得以在通道侗寨代代相传,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侗族芦笙。它是跨越千年的民俗天籁之音,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乐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木质笙管和葫芦共鸣箱为主体,通过吹奏发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侗族芦笙曲调有依依、伦定、论哈、同拜、同骂、也选年、伦捞萨、救济也、救济岁、救济尼等。艺术特色为六音阶里的民族韵律,音色浑厚悠扬,既能演绎激昂的《芦笙踩堂舞曲》,也能呈现婉转的叙事长调。演奏形式多样,有单人独奏,常用于倾诉情感或模仿自然声响;群体合奏,百人芦笙队通过不同音高的乐器组合成立体声效果;边奏边舞,表演者以螺旋形队边吹奏边踏步,富有展现力与美的双重结合。
我去年在芷江唯楚侗族文化园参加活动期间,对侗族芦笙做了考察调研。探秘芦笙,从历史起源到现代魅力,从古老的传承到现代的演绎,它一直在音乐的世界里闪耀着独特的光点。随着民族交流的深入,芦笙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如今,芦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频繁登上舞台,使越来越多的人能欣赏到它的独特魅力。
将来,侗族芦笙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文旅融合、数字传播续写文明对话,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坚守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怀化多层次、多形式普及非遗文化与知识,体现的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是以千家万户之力,守住文脉根源。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正以创新思维激活非遗活力,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
美食福地 绽放味蕾怀化有着千年美食文化的传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多民族聚居,赋予了丰富的食物馈赠。有瓜果飘香的甘甜,盛产冰糖橙、金秋梨、杨梅、黄桃、高山刺葡萄等,甜蜜的水果,独特的风味。还有甜脆可口的雕花蜜饯、入口即化的沅陵酥糖、软糯黏稠的溆浦糍粑、酸甜爽口的辰溪酸萝卜等。风味怀化,让人味蕾绽放。
怀化的美食以湘菜为基础,融合了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独自形成了“酸辣鲜香、注重原味”的本真,体现了怀化美食的质朴与纯粹。其美食多多,名菜让人垂涎欲滴。琥珀腊肉、吉祥三宝、麻阳鹅、茶香私房鸡、牛气冲天、山珍羊肚菌、鸿运当头、芷江鸭、沅陵晒兰肉、血色酒香鸡、辰溪稻花鱼、侗家油茶等等。我时常回味的有这几道:
麻阳鹅——在自然中自由生长,在田野间游荡,被阳光、清风、绿草滋养。这样的原生态养殖,使其肉质肥美,口感极佳。优质的食材,赋予了麻阳鹅菜肴的非凡品质。无论是鲜、酸、辣、咸,各种口味都满足味蕾,令人回味无穷。
芷江鸭——它是当地节日庆典、婚嫁喜事和接待宾客的宴席菜。它的美味,不仅源于食材,更是因为它的烹饪工艺是历经百年的独特秘方,源于十种香料的巧妙混合。这些香料不仅能够消除鸭肉的腥味,更能将其原始的美味保留下来,增添一份迷人的香味。更值得一提的是,芷江侗族人民自制的豆瓣酱、醇厚的米酒,以及那葱姜蒜的完美搭配,使得芷江鸭的风味中尽显侗族独特的民族风味。
辰溪稻花鱼——这款美食,望而生味,其奥妙在于养殖的不同寻常。鱼儿在稻田中自由穿梭的放养,吃的是稻禾花粉,捕食害虫,丰腴肥美。鱼肉鲜嫩,汤汁浓香。每吃一次,都会打开舌尖的味蕾世界。
琥珀腊肉——它拥有雪峰山民俗菜的奇妙味道。雪峰山素有“火塘腊肉”之乡的美誉,而好腊肉的命名加上“琥珀”,以示生态品质的来源。山味、风味、烟味、乡愁味......这些味道里,浸润着劳动、简朴、善良、坚韧等丰富佐料,让人感悟与懂得,感恩美好的生活。
沅陵晒兰肉——它是沅陵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美食,源于清朝,有数百年历史。这道菜以当地土猪肉为主料,切成薄片腌制入味,再放入竹篮于太阳下暴晒,水分蒸发后,晒兰肉晶莹剔透,食用时切成肉丝,配上青红椒爆炒,无比筋道爽口,胜过新鲜肉质,也是我最爱的美食之一。
怀着对美食文化的无比热爱,我成为了湖南湘菜推广大使,四年以来,涉足三湘四水,为公益活动助力,投身于湘菜文化的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去年9月5日,我代表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在怀化出席了“如诗如画·福地怀化宴”文旅美食品鉴活动,收获满满,感受了怀化餐饮业一片繁荣的景象。
怀化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山珍鲜味层出不穷,它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怀化,我心中的交响乐,我眼中的璀璨明珠,我生活里的浪漫小夜曲,情深似海,声声不息。
怀化,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领略它独一无二的内涵与风采。
期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走进绿水青山的怀化,开启一段难忘的旅程,与自然和历史深情相拥。
踏花追歌,斗志昂扬,奔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楫扬帆。福地怀化,风华正茂!
作者:苏璇 系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外宣办副主任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发布于:湖南省盈立证券-盈立证券官网-配资公司介绍-短期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